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三十九章黄帝轩辕氏政权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多,高六米,周长约三公里;城墙完全用石块砌成,城门称轩辕门,又称南华门。内城宽约二米,高五米,全长二公里,城门叫作讲武门。在风后岭的南坡据说生有一种“和睦草”,是当年炎黄两族联姻后种植的,象征炎黄两族团结和睦,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。

    “天心石”也是四任黄帝姬本当年蹬具茨山所立。该石立在新郑古城的中央,高五米,宽二米,石的顶端有一小坑,石的正面刻有“天心石”三字。意思是:黄帝应天立极,立此石为天之中心。据说“中国”一词就是由黄帝立天心石而起。

    十二任黄帝酉仡谅在位时,继续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筑都城。该城起于具茨山下,沿洧水河两岸,呈东南、西北向斜形构筑,周长22.5公里。现在该城遗址尚在,证明黄帝并非是虚构的神话帝王,而是真实的历史存在。

    酉仡谅二十二岁即帝位,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(王大有《三皇五帝时代》),卒于帝仡谅四十四年(辛酉,前4140),终年六十七岁。死后遗体葬在龙岗(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南),帝号仡谅,尊号黄帝。

    帝江阳

    在位起讫:前4140—前4106年。

    生卒年:前4164—前4106年。

    出生地:温泉(今河南焦作市温县)。

    立都:祁家(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东南)。

    迁都:祁家河(今山西运城市夏县东南)。

    年号:江阳元年(壬戌,前4139)。

    黄帝江阳,男,姓祁,名江阳,号参卢氏,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十三任帝。

    祁江阳的先祖是炎帝神农氏。三任黄帝姬豕统一全国后,封炎帝神农氏后人于卢氏(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),赐姓为祁。

    祁江阳的父亲娶黄帝轩辕氏嫡系女子为妻,入赘于黄帝族,成为黄帝朝中的重臣,封于白龟山(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)。他的妻子轩辕氏女姬氏怀孕,于帝仡谅二十年(丁酉,前4164)夏天,在前往温泉母亲家探亲时,因天气连日阴雨,河水上涨阻隔了归路,无法及时返回,便在娘家生下一子,取名江阳。

    祁江阳从小聪明好学,深得母舅和父母的喜爱。父亲去世后,他承袭父爵入朝为官,以其卓越的才华被十二任黄帝仡谅任用为主管天象的大臣。

    公元前4140年,十二任黄帝酉仡谅去世,朝中大臣推举祁江阳为帝。

    祁江阳即位后,在白龟山东北建筑都城,称为龟城(即祁家,在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东南),不久即迁都于此。

    祁江阳执政时期,黄帝政权出现了混乱。黄帝朝中的几大贵族集团因为争夺执政权不断发生冲突。炎帝族的缙云氏和帝鸿氏都想继续执政,而黄帝轩辕氏的嫡系认为:天子之位本来属于轩辕氏子孙,不该由外族来承袭。各氏族集团相互不服,矛盾日益加剧。这时东夷少昊部已经强大起来,闻黄帝政权内乱,便乘机起兵向黄帝族的统治区发起攻击。祁江阳派军队抵抗,结果接连失败。少昊部乘胜进军数百里,直逼黄帝的都城。祁江阳在强敌的逼迫下,只好率族人北迁,越过黄河,在中条山以东的祁河岸边建都,名为祁家河(今山西运城市夏县东南)。

    黄帝政权都城北迁后,在黄河以南的势力大大减弱。

    祁江阳二十五岁即帝位,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五年(王大有《三皇五帝时代》),于帝江阳三十四年(乙未,前4106)病逝于龟城,终年五十九岁。死后遗体葬在中条山,帝号江阳,尊号黄帝。

    帝昌块

    在位起讫:前4106—前4075年。

    生卒年:前4135—前4075年。

    出生地:临猗(今山西运城市临猗县)。

    立都:祁家河(今山西运城市夏县东南)。

    迁都:双池(今山西吕梁市交口县东)。

    年号:昌块元年(丙申,前4105)。

    黄帝昌块,男,姓依,名昌块(代用字),号轩辕氏,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十四任帝。

    依昌块为黄帝轩辕氏姬姓后裔。其先祖因德才兼备,曾为朝廷做出过重大贡献,有功于黄帝政权,被封在解池(今山西运城盆地),赐姓为依,与封在丹水的老童卷章、重黎氏为同姓。

    黄帝政权在十三任帝祁江阳执政时,国势日益衰退,逃亡在长江流域的三苗九黎族重新兴旺起来,他们与东夷少昊集团联合起来,不断入侵黄帝轩辕氏政权的统治区域,迫使黄帝政权将国家行政机构的首都迁往黄河以北。

    公元前4106年,十三任黄帝祁江阳病逝于帝都龟城,依昌块以黄帝轩辕氏嫡系子孙的资格,与各大族的大酋长们争夺帝位,最终击败群雄,自立为帝。

    依昌块即位后,将帝都迁到了吕梁山以东的双池。这里是黄帝轩辕氏族的发祥地,西靠吕梁市,往东不远就是汾水(今称汾河)。当年黄帝族曾在这里与九黎蚩尤氏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。如今蚩尤氏政权已亡,战败的九黎蚩尤氏族人一部分逃往冀东燕山深处,一部分逃往江南与那里的同宗三苗族人结合在一起,这里已经成了黄帝族的后方根据地。因此,依昌块认为,在这里建都更有安全感。

    依昌块执政期间并没有什麽作为,内部矛盾日益尖锐,外族的进攻更加频繁,黄河以南的疆域大部分被外族侵占。

    依昌块三十岁即帝位,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二年(王大有《三皇五帝时代》),卒于帝昌块三十一年(丙寅,前4075),终年六十一岁。死后遗体葬在龙山(今山西吕梁市交口县城东),帝号昌块,尊号黄帝。

    帝号次

    在位起讫:前4075—前4053年。

    生卒年:前4101—前4049年。

    出生地:祁城(今山西晋中市祁县东南)。

    立都:双池(今山西吕梁市交口县东)。

    迁都:轩岗(今山西忻州原平市西北)。

    年号:号次元年(丁卯,前4074)。

    黄帝号次,男,姓祁,名号次,号轩辕氏,为炎帝神农氏后裔,继承十四任帝昌块之位,成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十五任帝,也是最后一任帝。

    祁号次的母亲是十四任黄帝依昌块的妹妹,依昌块无子,临终前遗嘱传位于外甥号次。

    祁号次即位时,黄帝轩辕氏政权已经极度衰弱,东夷少昊集团联合江南三苗九黎族和炎帝后裔的共工、祝融等部落,大举进攻黄帝族统治的区域。不久,中原黄河以南的黄帝族统治区全部被攻占。祁号次十分恐慌,便将帝都再次北迁至云中山北端的轩岗,打算当一个偏居一隅的安乐帝王。

    但是没过多久,占据中原的少昊氏族并不满足于现状,再次联合大隗氏与桃林寨的夸父氏、兖州的邹屠氏等,向黄帝族统治区发动进攻,先后攻占了鲁西和太行山以南,桐柏山以北、华山以东的地区。而这时被黄帝封在西部陕甘地区的少昊氏与方雷氏(西陵氏),也与炎帝后裔夸父氏族联盟,举族向东回迁,渭水流域已经完全成了炎帝氏族和少昊氏族的天下。

    十五任帝号次在外敌的逼迫下,不得不再次率族人退回到涿鹿。这样,黄帝轩辕氏政权对河南、河西、河东大部分地区都失去了控制,已经没有资格继续号令天下,领导全国了。

    帝号次二十二年(戊子,前4053),少昊部首领风清?v(读“ku”代用字),再次出兵北伐,攻打退守涿鹿的黄帝轩辕氏政权。祁号次被迫让出帝位,向少昊金天氏政权称臣。

    黄帝轩辕氏政权历十五任帝,传国四百六十一年,至此结束。

    祁号次失去帝位后,少昊帝仍将他封于涿鹿。

    少昊帝清?v五年(壬辰,前4049),祁号次病死于涿鹿,终年五十三岁。死后遗体葬在涿鹿桥山(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山),尊号黄帝。(文/玉壶九千中国远古帝王谱)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